百战归来再读书

隐约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说过:我们湖南以前是蛮夷之邦,虽然出过蔡伦这样的名人,但不多。自曾国藩之后,湖南人才辈出,成为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个省份。毛泽东,刘少奇自不必说,享誉中外的齐白石和袁隆平也是湖南人。我百度了一下,开国将帅中,元帅总数的30%,大将总数的60%;上将总数的 33.33%;中将总数的25.42%是湖南人。因此有了“无湘不成军”的说法。至于为什么在曾国藩之后湖南人大放异彩,这个我还不知道答案。

前段时间把《曾国藩》(唐浩明著)这本电子书看完了,要不然晚上刚躺下睡不着觉干嘛呢?关于曾文正公,我还是很佩服的。书生从戎,百折不挠,几次陷入绝境,投江欲死,最后死里逃生,终成千古伟业,尤其是他从儒家到道家的心路历程转化颇具有启发性。看来《道德经》确实博大精深,抽个时间自己得好好读读。他在人生后期领悟到我们很多的成功其实很大部分靠运气,并把自己一生功绩归于上天赐予的运气。他在奄奄一息的时候叫儿子读完自己写的最后一封家书才闭眼,让我很是感动。虽然他在人生后期处理天津教案的事件中不慎留下污点,其实并不影响他流芳百世。

历史告诉我们,人都具有两面性,曾老头也不例外。反过来看,我又觉得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为了达到目的,不折手段,对敌人对自己人说过的话都可以不算数。修身养性的同时屠杀平民无数,修身养性作啥?连陪伴自己多年的保镖(康福)最终也和自己断绝了情谊。为了做一个忠臣,为了保住曾家,他没有借亲手创建剿灭太平天国湘军的大好机会推翻大厦将倾的晚清。他囿于忠君敬上之小节,无视拯国救民之大义。家庭方面怎一个惨字了得?一个外孙被李鸿章的炮弹吓死,女婿个个不争气,女儿不是英年早逝就是以泪洗脸(一个儿子屡试不中,郁郁而终),这样看来再多的曾国藩家书又有何用?而且他情愿为了曾家的名声,就连自己的亲人死了都不准运回老家葬入祖坟。

左宗棠给他的挽联写: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虽然他很高兴,认为左季高乃真君子,其实个人觉得也是对大限将至的曾涤生一个安慰而已。抛开这些不谈,左大帅也是一位非常了不得的湖南人物。抬着为自己准备的棺材,年近六旬还上新疆去收复伊犁,被梁启超喻为“500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的人”。当年左大帅遭小人弹颏,立即有官员上书: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可见他的威望和影响有多大。

曾文正公自谦他的文学最差,其实看罢之后文学才是他最好的东西,尤其是他的对联,写的雄浑大气。他在从戎这段时间的文学顿悟“含雄奇于淡远中”让人拍案叫绝,例如他写给曾老九收复金陵后被开缺回籍的一联:

千秋邈矣独留我
百战归来再读书

这一联就达到了含雄奇于淡远中的境界,千秋百战均从大处入手,我读书又从小处落笔。打个破坏意境的比方,就好像打乒乓球,重扣之后来个轻吊,实乃技术高超的体现。

回想起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从中学到研究生,如果将考试比作上战场,我想吾辈已是身经百战的斗士。即便如此,今天在考场扔不免紧张失措。好像有点跑题了,不管怎样,既然战场归来,就该谨遵曾文正公的教导:好好地再读读书。读了《曾国藩》后,我猜也许是当年曾国藩带着一群没见过世面的湖南人在外面闯荡了一番,扩大了视野,增加了本领(虽然是各种烧杀抢夺)。从此后很多湖南人发奋图强,出人头地。。。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