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从此后也就多了一个头衔—master。最后一个晚上在实验室,也是最后一个晚上在北师大了,即将离开这里,心中还是有点不舍得。很多同学这两天已经离开了,我不知道以后相见会是什么时候。昨晚和一师妹聊天,问我研究生毕业啥感觉,坦白说并没有太多感觉,肯定没有本科毕业那么感伤和惆怅。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事情慢慢想得开了,毕竟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人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我不敢奢望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但我相信有缘的人会再相聚。
回首三年,选择师大选择统计我并不后悔,因为这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时代,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我们的数据时代。随着大数据的各种炒作,至少让很多其他行业开始重视数据分析的价值,让我们统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昨天在毕业典礼上听宋院长说:跨学科的数据科学中心将会在统计学院成立,到时候资源经费会得到极大的补充。顿时让我觉得当初高考随机填的专业—统计学真是幸运!经过这几年学统计的感触,觉得分析数据与追求美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今丰富的数据相当于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诸如白菜萝卜。如何用这些原材料制作出令人称赞的“舌尖上”的美味呢?一般来说需要各种基本功,如刀功、手法、火候。但只有这些还不能成为食神,还需要用心,需要有创意。如同黯然销魂饭,将多种原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再配上令人感动的洋葱,便会回味无穷。
这三年来,刚进校门和即将毕业是开心的,中间的时段其实是比较痛苦的,其中的滋味有自己才知道。
先说学习。由于我们数理统计是在数科院下面,不可避免地要学一些数学的课程。鉴于师大数科院还是以做理论为主,因而给我们开的课程也是偏理论的多,而且规定必须要选5门学位基础课才能毕业。每次选课一看那课表,额滴神啊!基本上是给基础数学开的,统计的没几门课可选。为了凑足学分,没有办法还是要选泛函分析之类的课程。事实上,第一个学期的课程狠狠地打击了我的信心,让我严重怀疑我的智商。自认为很努力地学习了,结果还是看不懂,那种感觉真叫人沮丧,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不敢去想读博了。因此从研一第二个学期我就倾向于多学一些应用方面的课程,尤其是经常去蹭应用统计专硕的课,甚至跑到别的学校去旁听。研一基本上把课程学分修完,研二就是上上讨论班,研三没课。上童老师讨论班压力还是比较大,尤其是自己上去讲的时候,最怕被老师要求不看书把那些公式在黑板上现场推导出来。不过个人觉得上讨论班的收获还是蛮大的。
再说实习。因为研一结束后我并不想读博,所以找实习就成为那个暑假的首要任务。我研究生阶段的两个实习并不是像很多同学那样在金融机构或者互联网公司做数据分析,而是一个在医院做生物医学统计,另一个在国企做计算机视觉。第一个实习是在13年暑假,当时自己联系部门主任去那边实习,开始主任是不同意的。但部门主管是以前数科院毕业的师兄,可能由于这层关系最后让我过去了。当时部门主管就对我说:“在这段实习期间我需要做出一些科研的成果。”其实在那边实习基本上就是用他们的实际数据写一些应用的文章帮他们发表,刚开始来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看重我,当我写完两篇相关文章并向那边辞职的时候,没想到中心主任也夸奖了我的工作,并对我说以后有时间可以随时去他们那边实习。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把别人叫你做的事放在心上,人家才会把你看在眼里。第二个实习我在之前的《实习总结》日志中叙述过,对于我个人而言,第二个实习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有点对不住推荐我去的齐老师。
然后说申请博士。我是在第一个实习结束后开始准备考雅思,准备加考花了将近了一年的时间(没办法,英语太差)。之所以又想去读博士,我在申请前联系港校导师的自荐信中是这样写的:
为什么想读博士?一是统计领域的很多东西自己还没有学明白,希望在博士期间能够有所突破;二是每次听学术报告时,尤其是听大牛的报告,心中对他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们让我感到无比的尊敬。《美丽心灵》中最感动我的是最后纳什在普林斯顿那个他几十年都没有进去的咖啡馆里,教授们送给他钢笔的情景。虽然自己资质平庸,读博士会很苦,甚至毕业以后可能不搞学术,我还是愿意花这几年功夫。曾经看过某个美国老太太的回忆录,她说:“读PhD最大的收获不是学术上的突破,也不是学历上的荣耀,而是在人生的一段时间,用心地做一件事情,最后得到了坚韧而又诚实的品质”,读后让我非常感动。为什么选择香港?一是小时候看过的很多香港电影,对其印象很好;二是我来自湖南郴州,以后想在离家乡相对近一点的地方发展,香港满足这个条件。
本来6所港校的申请材料都准备好了,由于第二个实习机会的到来又有点想放弃去读博了,最后就象征性地申了两所。没有经过笔试面试什么的就直接拿到了HKUST的offer,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既然上天给了一个机会,没有让我在不喜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就应该把我的精力继续放在学术上,至少在接下来的几年需要这样。 4年前来参加师大夏令营的时候老板就对我说:学统计的话理论和编程两手都要抓,最好两手都要硬。我在第二个实习时,中科院的齐全跃老师就总是提醒我让我试着用工程方法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当然统计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工程师而言,或许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匠心独运并且搞定棘手问题的那个时候;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们总是要去思考那些精彩技术背后的理论解释,并且努力寻找更加优化的方法让那些成功可以复制。其实,很多统计学家就是在做这样性感的工作。应该是去年,美国一家机构就把数据科学家列为当今最性感的职位,做统计的人很有可能成为数据科学家。
伟大的统计学家Bradley Efron在这篇采访中就说:
There couldn’t be a more promising field of endeavor than statistics in 2015, a combination of logic, philosophy, mathematics, computation, and science!
最后,用金庸大侠诗中的一句话来结束: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昔时因,今日意。
虽万千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