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里面很有哲理的一句话: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当然,这句话形容婚姻,职业方面是非常贴切和真实的。曾经我无数次想,这辈子应该是在学术界,比如在某个大学里做做研究,教教书。但是在今年暑假,我决定了毕业后要离开学术界,也许是短暂的,也许是永久的。5月份和老同学吃饭时,讲了自己的想法,她问我:“读了这么久,最后离开学术界不会觉得可惜吗?”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学术界有派别,有斗争,有很多难处”。仔细想想,人生一步步向前走,不就是在探索一条自己觉得最舒服的道路吗?当你在某条道路上感受不到愉悦和兴奋,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高度时,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
曾经很多人对我说,我适合学术,不管是认识我较久的,还是不太久的。曾经我也一度认为自己是块学术的料,能够在学术界干出一片天地。但这一年以来的经历,无数次修改论文的痛苦,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或者说冷暖自知。慢慢的接受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曾经那些美好的梦想,真的仅仅就是梦想了。
很多人觉得学术界很好,在大学当老师是个不错的选择,还有寒暑假啥的。坦白说,以前的我也是这么想。但是如今的刚进去的大学老师,要想升职,拿永久教职,就不得不绞尽脑汁多写论文,多写高水平论文。但是,写论文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因为在你的领域,容易的东西别人基本上都做完了。而且,就算你的论文发表了,作为一个负责人的研究者,以后有谁看了你的文章,遇到里面不懂的,联系你,你还得帮人家解释。当然,大学老师除了按规定时间上课,开会和做一些相关的大学服务或者学术服务(比如审稿),其他时间都是很自由的。换句话说,当大学老师,你是自己的老板。每天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有时候都可以不来学校,有时候在家可能也在想目前研究的问题,不好刻画一周具体的工作时间。
我看过好些比较学术界和工业界优缺点的文章,个人觉得Philip Guo在这篇博客里讲的比较客观。不能单纯说学术界的工作好,当然也不能单纯说工业界的工作好,看你目前看重的是哪些方面。如果你看重个人自由,当然学术界更好;如果看重的是钱,工业界通常来说会更多。
记得在研一刚开始时,当时豪情万丈,想着研究生毕业后去美国读个博士啥的。但是研一有些课程学的我想哭,想着自己没有那个能力继续读博了,就想着毕业后去工作算了,况且我这个方向目前属于比较热门的方向,找工作应该不难。研一暑假实习了几个月,觉得工作也没啥意思,又决定读博了。于是乎,努力学英文,考雅思,准备来香港读博(选择香港一是离家近,二是时间较美国短)。谁知在研三开始时,得到一个去垄断行业实习工作的机会,又想着直接工作算了。但是实习了几个月,科大的博士 offer来了,而且在实习单位的感觉也不是很好(和我理想中的单位差距不少)。于是硕士毕业就来科大读博了,读了两年,感受到写论文的痛苦和压力,觉得还是毕业后离开。回想这几年来的经历,不正是验证了《围城》里的这句话么?
当然,我在学术界也可能会做出不错的研究,或主动或被动。而且,我不知道以后在工业界是否会取得比学术界更大的成绩。但是,我如今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或者说,有这样一种感觉: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天下英雄出我辈,未入江湖岁月催。